品牌文化背景
推薦
熱門
詳情
道家思想對中醫學理論發展的影響
道家思想對中醫學理論發展的影響
道家思想是我國古代哲學的瑰寶之一。春秋時期《老子》一書的問世,標志著道家思想的產生,此后的《莊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進一步繼承和闡發了道家思想,強調“道常無為而無所不為”,“道法自然”,“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等觀點,一直為后世所推崇。著名的中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強調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體系“對于了解全部中國科學技術是極其重要的”。道家學說,其義精深,其奧無窮,除了在哲學和政治上發揮過不可忽視的歷史作用以外,對于中醫學的發生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道家思想對《內經》理論體系的影響 《內經》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古代生命科學的集中總結,匯集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優秀成果。其中道家學說對其理論奠基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道家的“天地之道”與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老子主張天道自然無為,人只要順應自然,就能把握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這種尊重客觀自然法則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莊子繼承了老子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主張“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安時而處順”(《莊子•大宗師》)。由此去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逍遙境界。《黃帝內經》承襲了道家思想的精華,把天和人作為一個統一體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觀。《內經》認為,人是在特定的“氣交”環境中,由天地兩氣結合生成的。《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同時《內經》還認為,人與天的結構相類似,這種類似表現在人的身體體現了天地的結構。《靈樞•邪客》日:“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內經》還從唯物論出發,提出從自然界和人體本身去研究問題:“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人事”(《靈樞•逆順肥瘦》)。這些思想,都是道家思想對于《內經》的滲透。 道家的精氣陰陽思想與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老子•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把“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原,構建了“道一氣一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戰國時期的莊子發展了老子的這一觀點,認為氣是“道”產生的一種極精微物質,是天地人物構成的共同物質基礎,提出了“通天下一氣耳”的觀點,并指出陰陽是一氣的最大規律,“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在道家學說中,精與氣的概念是同一的,如《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日精”,并認為氣是宇宙萬物構成的本原或質料。“生者以其氣”(《管子•樞言》)。《淮南子•天文訓》也認為精或氣是宇宙萬物的生成本原:“宇宙生氣,氣有涯根。清陽者薄糜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對天地萬物的生成,《內經》也有類似的解釋。《內經》將氣分成陽氣和陰氣兩種。陽氣輕清,主熱,燥,動,浮散形成天空;陰氣濁重,主寒,濕,靜,凝聚生成大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素問•寶命全形論》又說:“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長短,萬物并至,不可勝量。“指出,萬事萬物都是天地之氣和合而產生的。道家的精氣思想對中醫學的精氣理論的構建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內經》在論述人體生命的產生和維系時,是精與氣分論的:精是人體生命之本原,“人始生,先成精”(《靈樞•經脈》);氣由精化,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另外,道家的“通天下一氣耳”的思想,對人體中各種氣本于一身之氣的理論的產生,也有重要的影響。 先秦道家深諳辯證法,《老子•四十二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田子方》進一步提出:“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道家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不僅是氣,而且是一切事物普遍具有的屬性。《內經》具體反映了陰陽的這種普遍屬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 數者為陽。”結合到人體,則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病理變化,治療的基本原則,均可用陰陽來闡釋。道家的養生原則與中醫學的養生實踐道家養生,強調靜養。如《老子•十六章》指出:“致虛極,守靜篤。”《莊子•在宥》中說:“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管子•心術上》說:“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內經》承襲了此種養生理論。《素問•痹論》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說明神氣的特性是喜靜惡躁,只有通過靜養來保養神氣,才能維護其清靜內守之常態。神氣清靜內守,則精氣亦充足于內,人體就會不生病。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老子•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要順應客觀自然規律來生存。這一點在《內經》中體現為獨特的“順時養生”思想。如《靈樞•本神》日:“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也討論了順時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指導人們根據四時變化調整起居作息,調攝精神情志,以順應生長收藏之氣的變化,這樣就能增強對外在環境的適應能力,促進健康長壽。 道家學者王冰及《次注素問》提及《黃帝內經》,則不得不提及《次注素問》的作者王冰。王冰,號啟玄子,自幼崇尚道家,其清淡寡欲的思想十分符合道家的“元為”“無欲”“恬淡為止”“內在養生、外在避世”的一貫主張。王冰從先師張公處得到《素問》秘本,又與齊梁間全元起《內經訓解》本相參校,并“精勤博訪”,刻苦鉆研,結合自己的學術思想和經驗,采用合篇、別目、移章、增補等方法對《素問》進行了重新編次,又通過補奪、正誤、刪衍、潤色等具體方法時行了全面校勘、訓詁、注釋和發揮,歷時12年,于公元762年方輯成《次注素問》,計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使原來殘缺不全、脫簡訛誤重復甚多的醫學經典得以定本而廣為流傳。 由于受道家影響至深,王冰在其注釋中注入了很多道家思想,包括多次引用《老子》中的名言警句。例如,《素問•解精微論》:“……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于目,有亡,憂知于色。”王冰注日:“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老子》日:道生之,德畜之。氣者,生之主,神之舍也。天布德,地化氣,故人因之以生也。氣和則神安,神安則外鑒明矣。氣不和則神不守,神不守則外榮減矣。故日人有德也氣和于目,有亡也憂知于色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德作得);又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黃帝日: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王冰注日:“真人,謂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隱見莫測,其為小也,人于無間,其為大也,遍于空境,其變化也,出入天地,內外莫見,跡順至真,以表道成之證,凡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也口)。”凡此之類,不勝枚舉,足見王冰受道家影響之深。而后世對《次注素問》的推崇和流傳,實際上也表示了對于其中道家思想的贊同與接納。這可以看作是道家思想對于《黃帝內經》的另一種形式的滲透。
2.道家學說對后世醫家及醫學著作的影響 道家學說不僅與《黃帝內經》具有深層的聯系,對于后世的醫家以及許多醫學著作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對祖國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僅舉幾例以供參考。 《神農本草經》與養性養命理論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著作,產生年代不詳,方家以為在東漢以前,作者佚名,為古代中醫學四大經典之一。全書共載藥物365種,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藥120種,多屬補養類藥物。“多服久服不傷人”,其作用是“養命以應天”。養命在這里是關鍵點。中品藥120種,有些有毒,有些無毒,為補養和攻治兼具的藥。“斟酌使用”,其作用是“養性以應人”。養性是關鍵點。下品藥125種,多屬“有毒、不可久服之藥物”,專用于除寒熱、攻邪氣。其作用是“治病以應地”。治病是關鍵點。將命與性分開來討論的,最早當數老莊。老子論生與死,即有“生之徒十三,死之徒十三”的判別。莊子“繕性”論,便開始了“性”與“命”的討論。而《神農本草經》的寫作,尤其是用養命和養性來分類藥物的方法,顯然是受了早期道家性命分別說的影響。因此,養性養命理論在中醫學和中藥學上的應用是非常之重要的。 葛洪和道教的煉丹術眾所周知,東晉的葛洪著有醫書《肘后備急方》,該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醫著,具有很好的臨床實用價值;葛洪也因此被列為著名醫家之一。事實上,葛洪還是一位著名的道教理論家,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希望通過煉丹來達到升仙不死的目的。這一點在其著作《抱樸子內篇》中有明確闡述:“今若按仙經,飛九丹,水金玉,則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黃老之德,固無量矣。而莫之克識,謂之荒誕之言,可嘆者也(《抱樸子內篇•釋滯》)。”“夫體道以匠物,寶德以長生者,黃老是也(《抱樸子內篇•明本》)。”“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抱樸子內篇•勤求》)。” 大醫孫思邈及其道家思想道家醫學道德觀對中醫倫理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對中醫本身的發展起到了了不起的作用。道家醫學一慣重視“德”,由巫醫混合的年代開始,符祝就是重視德的具體表現。唐代道家學者孫思邈的主要醫學著作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將其命名為“千金”是有其深意的。他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德逾千金是德重的比喻。這是孫思邈作為一個著名道家人物對德在具體事項上的表達。同時他還強調:“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其對道家思想的推崇程度,可見一斑。 古代哲學家的道家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對中醫學理論的構建起到了重要的啟發作用。道家學說在中醫學中從理論到實踐的應用,時間上的源遠流長,說明道家思想可以成為解決現代中醫發展問題的一種重要的理論資源.